首页 >> 心理健康 >> 女性心理 >> 正文

心理医生:你是办公室的旁听生吗

来源:网络 时间:2010-1-22 11:26:00 点击:-
今天一早就写好了一篇博文,才发现搜狐早上系统检修,贴不上去,555~ 泪奔   
   从早上上班开始一直忙碌不停,我觉得可能岁末年初的时候大家都希望解决去年心里堆积的垃圾,也期待新的一年有一个更好的开始,所以门诊的来访者比原来增加了好多。下面是一偏很时髦的文章,关于办公室的新话题。从中一句话很亲切也足够诙谐——“今天,你被旁听了吗?” 大笑 

  Candy最近很苦恼。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发现同事Linda和男上司总在一起窃窃私语。一开始Candy试着“识趣”地走开,可慢慢发现两个人“耳语”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长,有的时候一聊就一个小时。这不由得让无法继续工作的Candy感到气愤:到底有什么秘密的事情一定要在办公室里说,还非要当着她的面?……Candy没有勇气上前打断上司,她感觉回到了小学时期做“旁听生”的状态:躲在一边名不正言不顺地听课,做同学和老师眼里的透明人……

  躲不开的办公室私语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一走进公司,就发现同事和上司在窃窃私语,对你的早安问好完全无暇理会。午饭后,两位女同事凑在一起细声低语,这本来没什么,但她们偶尔爆发出的大笑却让你好奇又尴尬:是什么有趣的事情不能让你听到?……

  究竟办公室里有多少秘密的交谈,让我们躲也躲不开?

  其实上面这些场景很常见,大多数都是没有什么特殊用意的临时沟通。如果你够外向,不妨断喝一声:“说什么好玩的呢?”然后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去。可如果对方是领导,对面又是合不来的同事,那就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了。要是办公室里的气氛变成了:半公开私聊的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无法参与进来的人却冷冷清清无人理睬,在那边厢猜疑和愤怒,那我们就需要关注这种现象了——做“旁听生”的感觉不好受,因为你被定义为没资格融入。

  今天你“被旁听生”了?

  赵赵所在的部门最近风传会有变动,不排除裁员的可能。而恰恰在这个时候部门进来一位新同事,有很好的从业背景。该新同事经常和另一位同事在旁边座位上讨论业务,谈话的声音很低,仿佛要故意防着赵赵……尽管赵赵一直认为自己是部门的骨干力量,但此时,赵赵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即将被“判决”。

  “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去听他们在谈什么,但他们这种交谈方式让我感到焦虑。”赵赵坦言,自己在裁员期因此引发了不少负面情绪,甚至感到非常绝望。这就是办公室耳语带来的心理困扰,对于敏感的人来说,这种困扰的杀伤力尤其大。

  让人感到无奈的是,这种困扰基本是由同事们带给你的,就算你不想听不想问不想理,这种恼人的情境往往也会毫无缘由地找上你。时下流行“被和谐”“被代表”“被捐款”,你是否也在办公室里无奈地“被旁听生”了一把?

  圈子文化和冷暴力

  阿文有一次因为私人问题和一位同事耳语时,发现竞争对手萧萧飙过来冷冷的眼光。原来,竞争对手和这位同事关系不错,阿文的行为让竞争对手产生了嫉妒的“醋意”。阿文发现这个秘密后,就经常使出这一手,给对方制造不快。有意思的是,这位同事尽管知道萧萧的不快,仍然很愿意在办公室里和阿文窃窃私语。

  这也许就是职场上的圈子文化带来的结果了。办公室小圈子中的人彼此熟悉,沟通良好,相处得十分开心,工作合作也顺畅。但别忘了,当你身处一个小圈子时,就不大容易被同时存在的其他小圈子接纳。假如这时有别的圈子递来橄榄枝,你一般是不会拒绝的。这就是为什么阿文能够建立新的小圈子的原因。

  这时你一定还会想到另一个词——“冷暴力”。冷暴力和圈子不同,圈子带来的人际压力往往是由于圈子的交集或分裂造成的,而冷暴力则更倾向于刻意制造的一种情境,目的是给当事人心理上的打击。看得出,阿文第一次和同事耳语时,可能还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而当她发现新的小圈子可以对萧萧的心理进行打击后,就已经在向她的竞争对手实施冷暴力了。

  是个谜?还是个局?

  同事窃窃私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大家私下沟通的场合很多,可以在食堂在吸烟室在卫生间在电梯里,为何他们却一定要选择在办公室里?这个“谜”到底要不要去猜?为何你经常感觉被置身于“核心耳语圈”外,难道这是一场冷暴力,或是一个以排挤你为目的而设计的“局”?

  在复杂的职场人事关系中,要搞明白以上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分析来简单判断时下你所处的情势。

  一般来说,办公环境里的耳语不外乎三种:1.私人话题,不方便在办公室大声说。2.时间紧迫的秘密待处理事件,或临时传来的消息,不在办公室说不行。3.刻意制造小沟通空间,在心理上拉拢一些人、排挤另一些人。很明显,最后一种,是针对个人的“局”,第一种和第二种是“谜”。对于“谜”我们不必太在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也不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对于“局”则不然了,我们必须要及时识破并采取对策。

  私人话题的耳语判断起来很简单,这种耳语的参与者,观察他们的表情你会发现他们聊得很放松,痛苦就是痛苦,开心就是开心,除了声音低一些,跟平时的聊天没什么区别。第二种私聊状态中的人,如果真有紧急的秘密事件需要解决,两个人通常会有沉思、商量、争论等表现。如果是有利益关系在内的秘密,交谈者一般都会在分享消息后显得兴高采烈。互相拍肩、握手、表示感谢的大多属于这种。

  第三种情况就让人比较不爽了,这是职场竞争中一种不怎么高级却常常能奏效的手段。某个同事想排挤你,采用的手段是拉拢别人,而且这种拉拢完全不避讳你、故意要让你心理很别扭。所以他们谈话气氛通常会夸张,夸张地开心,夸张地大笑,目的就是让你感到“不爽”。不要说这位同事太阴险,换位思考一下,当你不是那个被冷落的人,而是那个被拉拢的人,你是不是也有点享受这种貌似亲昵的沟通方式呢?办公室耳语之所以有市场的原因,就是和被排挤的人比,你至少还是个受欢迎的人。所以遇到这种状况时,要分清谁是主要策划者,谁是盲从者,再考虑对策,千万不要盲目树敌哦。

  但假如制造这种气氛的人不是你的同事,而是你的上司,你恐怕就要思量一番了。有一些上司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增加同事间的竞争,激发更大的工作能量。但也有可能,你确实已经失宠于职场,是上司眼里的“透明人”了。

  最糟糕的莫过于,办公室里每天上演这样的一幕:几个同事在一起讨论,你却完全插不进去。如果这种状况是同事无心造成的,或因为你是新人还没融入企业文化,那么你还有机会跟他们靠近。如果同事们把你当成“异己分子”,联手制造冷暴力,无论是何种原因,建议你就不要这么难受地在这个公司里呆下去了。

   网友态度

  你怎么看待办公室“耳语”现象?

  真正的密谋在麻将桌上、在饭局上,不可能在公司里,所以耳语其实根本不会有真正的秘密,你又何必在意它呢?

  女人不就喜欢嘀嘀咕咕吗?其实她们说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不喜欢这种方式也得忍,她们就是这种动物。男人需要私聊的时候,一般是出去抽根烟,跟女人凑在一起嘀咕相比,好像不那么令人讨厌吧。

  我不喜欢这样的同事,有事没事地跑去和领导交头接耳一番,仿佛自己是身份特殊的“二领导”!

  说实话,如果我的竞争对手在跟上司密谈,我心里还是很嫉妒的,特别想知道他们在谈什么,是不是打了我的小报告。

  如果有需要的话,我也会采用跟领导“耳语”的方式给竞争对手制造压力。要想让对手生气很简单啊,只要在回到座位的时候做出“领导找我有好事”的样子就行了!

     测试

  “不带你玩”考验你的职场心态

  办公室里,遇到“不带你玩”的私聊同事,你隐隐约约能听到一点他们的话,又听不清楚究竟在谈什么。这种时候你会离开吗?

  离开

  A.立刻离开,好让他们可以放开了说。虽然他们不礼貌,但我也不愿做他们沟通的障碍。

  B.会离开,但不是立刻,而是在他们交谈一段时间后,因为这样的气氛让我很不舒服。

  C.马上离开,感到有点生气,什么话题非要躲着我,是在谈论我吗,否则为什么要这么小声音?

  D.离开,但又很想马上回来,因为我感到十分焦虑:难道他们知道了我的什么秘密?难道他们要合起来排挤我?难道有裁员之类的事情要降落到我头上?我不能让他们再说下去!

  不离开

  E.他们有私人话题就去聊吧,又没完全避开我,我干嘛要走呢?

  F.不离开,等他们聊完,我再打听打听,看能不能问出他们在谈论什么。

  G.不离开,但会弄出点声音表示不满。实在不行,就直接告诉他们,有什么笑话大家一起听嘛。

  H.不离开,密切观察,搞清楚他们到底在谈什么,是不是在说我。如果感觉到是在说我,我就更不能走了,我要跟他们周旋到底。

    答案:

    选择A或E  安心,拥有心锚

    选择B或G  关注,但不卷入

    选择C或F  敏锐,但不过分敏感

    选择D或H  过分敏感
    

    专家支招

  职场需要“钝感力”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就像感冒病毒会选择那些抵抗能力弱的人侵袭一样,伤害也爱找上那些更容易被启动负面情绪的人。那些对自我评价较低、自尊较低、开放度较低的人;那些敏感的人;那些怀疑心较重、信任感较低的人,他们更有可能把办公室的窃窃私语知觉为别人在说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更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外,自己“被旁听生”,自己遭遇冷暴力。那些内心充满冲突和矛盾的人,更有可能参与或卷入和环境的不良互动当中,包括办公室的窃窃私语。如果受伤的总是你,也许跟你的心态有一定关系。

  让敏锐和迟钝同在

  保持一颗敏锐的心,但并不敏感到随时会感受到伤害。可以关注周围环境、事情的进展和发展,但可以选择卷入或不卷入,入局或不入局,扣扳机或不扣扳机,扣响积极情绪还是中性情绪,或是负性情绪。选择性迟钝在办公室是有意义的,因为人们没有必要对任何事情都做出反应,这样会分神、分心,而且心神不定。

  当代人需要拥有自己的心锚。如果人们拥有一颗安定的心,外在的风吹草动不会让他们风声鹤唳,只是在当代社会,快速的发展带来人们的浮躁,没有足够定力,难以做到心平、气和。所以,修练好内心,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相关内容: